养蜂人故事

养蜂人的代言人——宋心仿

中华蜂蜜网 2016年04月30日 17时04分04秒

宋心仿用他深情厚爱,架起了一座政府与人民群众心灵相通的桥梁。尤其是他为蜜蜂的生存呐喊,为蜂业发展鼓与呼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广大蜂业工作者,他是名副其实的“养蜂人的代言人。

王继法1,张自秋2
(1.山东省济宁市蜂业协会,山东济宁272100;2.山东省泗水县老科协,山东泗水273200)
2008年4月24日,山东省临朐大酒店,山东蜂业协会四届三次理事会议正在这里举行,发言席上一人掷地有声:“做为一名养蜂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有责任宣扬传播养蜂的作用与价值,有责任为养蜂业发展摇旗呐喊,做大家忠实的代言人。我的地址、电话、电子信箱是…,各位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告诉我,我一定尽己所能将大家的心声上传相关部门,咱们共同努力携手奋进,促进蜂业健康发展。”一位标准的山东大汉声若洪钟的讲话,响彻整个会场。他魁梧的身躯,文口善面,讲话中透出一种憨厚,一种纯朴,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人们常说的山东人特有的实实在在,他那发自肺腑的讲话不断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他就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

养蜂人 代言人 宋心仿 蜜蜂养殖技术 养蜂管理 蜂产品 运输绿色通道 养蜂技术 养蜂知识
1、闯关东与蜂结缘
宋心仿原籍山东诸城,与清朝宰相刘庸(刘罗锅)是同乡。文革初期,身为国家干部又有些文化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与全家下放到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上的歧视,生活上的压力,迫使他只上了三年半学便下学务农,先后做过放牛娃,干过烧窑工,下荒洼种地,上水利工程,12岁便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遭到种种迫害,受尽非人磨难。然而,这也造就了他吃苦耐劳、追求上进的坚毅性格,他决意与命运抗争。
1971年冬天,宋心仿利用生产队放年假及冬闲期,下荒洼割了5推车茅草,卖了22元钱,交给母亲5元买口粮,带上剩余的17元钱开始了闯关东的漂泊。那时候,他还不满17岁,步行18天从长春钻进长白山区的深山沟,修路,抹根,下件子,打枝丫,赶爬犁等林区的活干了个遍,勉强混口饭吃得以存活下来。
背井离乡闯关东求生存,历尽坎坷磨难,饱受人间风雨与灾难。1972年7月,宋心仿冒雨随4名朝鲜族社员进山采蘑菇,没想到雾浓雨急,与同行的伙伴走散了,在雨雾中迷失了方向。他在深山老林中转来转去,始终找不到出路,五天四夜没吃东西,且不时与野猪、豺狼等周旋,无奈中他在仅带的一个火柴盒上写下了遗书。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被一位挖人参的老人搭救,带他走出山谷遇到一位养蜂人用蜂蜜招待了他。第一次尝到蜂蜜滋味的他对蜜蜂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反复求情与协商,最终以干活管饭不要工钱为条件在蜂场留了下来,从此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山黑水练就了宋心仿坚韧不拔的毅力。宋心仿经过专心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名养蜂能手。
2、下云南发展养蜂
1973年12月,宋心仿跟随蜂场来到云南通海县,这是一方四季如春百花盛开的养蜂宝地,他积极争取当地生产队同意,深入到山间收捕了8群野生蜂,对之精心进行驯化,建起了当地第一个养蜂场。白天,蜂箱就是他的书桌;晚上,蜂箱就是他的床,夜以继日以蜂为伴,苦心钻研养蜂技术。这年,宋心仿带着蜜蜂转战深山密林中,栉风沐雨,追花夺蜜,由8群蜜蜂发展到86群,当年上交生产队16500元,使该队当年每个工日提高了1元钱,蜂场也由原来的1个扩展到5个。以此为基础,他又组建了云南省通海联合养蜂场,自任场长兼技术员,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以翻番的速度递增,5年间蜂场发展到118家,蜜蜂发展到9000多群,使一个养蜂空白县一跃成为全国养蜂重点县。县、地、省分别总结推广了他的经验,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了他的事迹,宋心仿成了当地的“活财神”,大红人,大名人。
事业有了起点,激发了宋心仿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于是,他迅即把蜜蜂的种子撒向曲靖、遵义、宜宾等云贵川地区,后来又扩展到湘、豫、陕、宁等省区,常年带领着十几节列车的蜜蜂和百多名徒弟追花采蜜,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他把发展起来的养蜂场组合成一个个联合养蜂场,每场300群蜂,6~8人的编制,在放蜂路线上统一行动,在经济效益上独立核算,在费用上按量分担,实行密切协作科学管理,收效甚佳。随之这一经验引起全国供销总社的重视,曾召开会议在全国交流推广,为流动放蜂探索出一条合作发展之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