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黑蜂( Hunchun Black bee)为蜂蜜高产型地方蜂种,是1920年前后吉林省珲春县农民从附近俄罗斯引入黑色的西方蜜蜂,俗称老黑蜂、帽顶黑蜂,20世纪60年代开始称珲春黑蜂。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珲春黑蜂集中分布于吉林东部山区的珲春市。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珲春黑蜂产区位于北纬42.3o~43.5o、东经130.1o~131.3o,为长白山东部余脉。东与俄罗斯接壤,西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邻;东、南、北部为山区,中为珲春盆地。海拔80~1249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7℃,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32℃;无霜期126~145天。年降水量618mm,多集中于6~8月份。产区内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主要蜜源为椴树与山花,花期集中在5~8月份。辅助蜜源植物有山里红(图1)、山桃、山槐、槭树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实行远东移民政策,大批移民从俄罗斯南部及乌克兰、高加索等地进入远东,带人多种黑色蜜蜂。1920年前后,珲春县春化乡草帽顶子村卢永俊等人,从附近的俄罗斯境内运回5~10群黑蜂,第二年又运回数群,并换回一台巢础机。从此在珲春开始饲养黑蜂,并逐步扩展到吉林东部山区。
(二)群体规模与变化情况
1937年全县饲养纯种黑蜂370群,20世纪50年代达到1000余群,60—70年代发展到4000余群。由于引进意大利蜂和其他西方蜜蜂品种,珲春黑蜂被杂交,纯种蜂群逐年减少。1980年只有珲春县最边远的春化镇饲养有纯种珲春黑蜂约250群,其他地区饲养的均为杂交种珲春黑蜂,约2000余群;至2006年珲春黑蜂及其杂交种约有6000群。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珲春黑蜂蜂王个体较大,腹部较长,体呈黑色,有的蜂王腹部有暗棕色环带或暗棕色斑(图2)。雄蜂个体粗大,体呈黑色,尾部钝圆,体毛密集,个别雄蜂腹部有花斑(图3)。工蜂个体大于卡尼鄂拉蜂,体呈黑色(图4)。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珲春黑蜂繁殖快,育虫节律适中,在当地自然条件下,蜂王于越冬末期开始产卵繁殖,到秋季蜜源终止停止产卵,周年有效繁殖期6个月左右。可保持7~11张子脾,子脾密实度达92%以上(图5)。分蜂性中等,群势可达17框,优于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强。不耐热,较抗寒,越冬群势削弱率为15%~17%,低于意大利蜂。抗螨、抗白垩病性能较意大利蜂强,易感染微孢子虫病,感染白垩病后能很快自愈。性情温驯,盗性弱,防盗性能中等。
(三)生产性能
珲春黑蜂正常年份的生产性能见表2。
珲春黑蜂生产的蜂蜜含水量小于23%,生产的蜂王浆10-羟基-2-癸烯酸(10-HDA)含量达2.1%以上。珲春黑蜂采集的花粉团粒较大,产粉量高于其他黑蜂。
四、饲养管理
定地饲养群约占总群数的45%,小转地饲养占55%。蜂场规模约50~100群。定地蜂场只采椴树1个蜜源,小转地蜂场可采椴树和山花2个蜜源。
90%以上采用活框标准箱饲养,10%左右采用俄式箱和方形巢脾活框饲养(图6)。冬季约50%蜂群室内越冬,40%在室外包装越冬,10%地下越冬(图7)。
饲养技术要点为早繁殖、早育王、晚分蜂,适时繁殖适龄采集蜂、繁殖适龄越冬蜂,强群饲养、强群生产、强群越冬。
五、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
1984年珲春黑蜂纯种群体数量进一步减少,只有珲春县春化镇土门子村饲养有52群。其他地方饲养的珲春黑蜂均为杂交种,共3500群。珲春黑蜂已濒临灭绝。
1984年吉林养蜂科学研究所搜集珲春黑蜂纯种,进行保纯繁育,现已繁育9代,保存60多群。在进行纯种繁育的同时,该所还按其特性进行优选,强化抗螨、抗白垩病等优良性状。珲春黑蜂虽没有灭绝,但仍处于濒危状态。
六、品种评价
珲春黑蜂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引进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形态指标和生物学特性与东北黑蜂有明显差异。珲春黑蜂具有高产、抗寒、抗螨、抗白垩病,越冬安全等优良性状,不仅是一个高产型地方品种,还是一个珍贵的育种素材,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建议加强保种措施,列入基因库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