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液又称为蜂毒,味辛、苦,性平,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垫刺时由蛰针排出。一只新出房的工蜂只有很少的毒液,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积累起来,至15日龄时约为0.3毫克,达到守卫蜂龄(约18日龄)后就不再产生更多的毒液。
蜂毒是一种透明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反应,pH为5.0~5.5,比重为1.1313。在常温下很快就挥发干燥至原来液体重量的30%~40%,这种挥发物的成分至少含有12种以上的可用气相分析鉴定的成分,包括以乙酸异戊酯为主的报警激素,由于它在采集和精制过程中极易散失,因而通常在述及蜂毒的化学成分时被忽略。蜂毒极易溶于水、甘油和酸,不溶于酒精。在严格密封的条件下,即使在常温下,也能保存蜂毒的活性数年不变。
人类为了摄取野生蜂群占的
蜂蜜或养蜂蜜,难免要被蜂螫。蜂螫使人体出现局部和全身反应,其中包括意外地治愈了关节炎等病患者。蜂螫治病在中国由来以久,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即有:“病生于内其治毒药”的治疗原则,民间称为“以毒攻毒”。
蜂针液是蜂产品中最珍贵的天然产品,也是蜂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医疗保健与临床应用价值极高。本世纪60年代以来,运用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结合药理研究,已逐步提示出蜂针液的作用与活性
成分(大约有40多种生理活性成分)。蜂针液是肽的宝库,已分离出的活性肽超过10种,其中蜂肽占蜂蜜针液干重的40~60%。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酶类以及组胺、儿茶酚胺等生物胺类都是蜂蜜针液的活性成分。业已证明,蜂针液及其组分具有对烟碱型胆碱受体的阻滞作用,镇痛、降压、抗心律失常、抗凝血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效应,以及刺激垂体肾上系统、抗炎、抑菌和辐射护等作用。
蜂针液是蜜蜂对付其它生活机体的自卫性毒物,对哺乳类动物的作用最强,健康人同时接受10次蜂蜇可引起局部反应;接受200~300只蜂蜇会引起中毒;短时间内蜇500次,可致人死亡,一般死于呼吸中枢麻痹。为治疗目的,采用几只、十几只蜜蜂螫刺或相当剂量的
蜂毒药剂无毒性反应,对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变后遗偏瘫失语、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子宫附件炎、虹膜睫状体炎、结节性红斑和银屑病等有医疗功效。养蜂人常易遭蜂螫,其中绝大多数人或迟或早对蜂毒产生免疫力,他们同时遭受数十、百只蜜蜂螫刺而没有任何中毒症状。但确也有个别人对蜂毒过敏,一只蜜蜂螫刺即现强烈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纯净蜂毒药剂可用于诊断性皮试和脱敏治疗。
1927年德国最早有蜂蜜毒注射液问世,欧洲诸国、日本和中国也生产过类似制剂。鉴于全蜂蜜毒水针剂保存期短、易失效,若干蜂毒有效分可能被脂肪酸衍生物所激活,50年代前苏联制成注射用蜂毒油剂。随着提取蜂蜜毒技术的应用,经过提纯的蜂毒生产效价稳定的冻干粉针剂先后在各国应市。1934年德国生产蜂蜜毒软膏方便病员自行外用,欧洲诸国相继生产出多种蜂毒药剂。苏联生产专供是离子导入用的蜂毒片,蜂毒软膏或霜剂可供超声波穴位导入。尽管人们对蜂毒的化学成分曾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三种主要活性肽已能在实验室内合成,但医疗药剂仍然以精制的天然蜂毒最适用。2013年3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可以利用在蜂刺毒素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毁灭艾滋病毒,防止艾滋病传播,但又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
蜂针液取得不容易,目前多采用电刺激蜜蜂取毒法,它靠电取蜂毒器来完成。1g的蜂针液结晶至少需只10000只
工蜂才能收集完成,而且常温下的天然蜂针液不太稳定,有2/3会挥发,其主成份为乙酸戊酯,为蜜蜂的警报费落蒙,仅残余1/3的蜂针液
结晶。由于得来不易,因此蜂针液是十分昂贵的药物,2001年在宜兰武荖坑所举办的绿色博览会曾经展出国外进口的蜂针液,每瓶只有0.1g,却叫价3500元,换言之,每公斤的蜂针液价格高达3500万元,简直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