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色蜂种
黑色蜂种一般采集力和越冬性能较黄色蜂种强,不仅能利用大宗蜜源,还能利用零星蜜源;对外界蜜源、气候条件的变化反应敏感,育虫节律起伏明显,蜜源、气候条件好时,育虫积极,而蜜源、气候条件不好时,则减少甚至停止育虫,故秋季蜂王停产较早,比较节约饲料。实践表明,当黄色蜂种作母本与黑色蜂种进行杂交时,后代的采集力将有所提高;当黑色蜂种作母本与黄色蜂种进行杂交时,后代的产育力将有所改善。
黑色蜂种主要有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东北黑蜂和新疆黑蜂等4个品种。
2.黄色蜂种
黄色蜂种的产育力、维持群势的能力和度夏性能较黑色蜂种强,对外界蜜源、气候条件反应不太敏感,早春蜂王开始产卵后,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深秋;一般而言,对大宗蜜源的采集力较强,但不善于利用零星蜜源,产浆能力强;消耗饲料量较大,秋季蜂王停产较迟。
目前我国饲养的黄色蜂种只有意大利蜂这一个品种。历史上我国曾从日本、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引进过当地的意大利蜂,但大部分已被混杂,现在我国养蜂生产上所饲养的黄色蜂都是它们的后代及杂交种。
3.高加索蜂种
高加索蜂原产于高加索山区的中部高原。
工蜂大小与卡尼鄂拉蜂相似。工蜂腹部几丁质呈黑色,第1瓜节背板上有棕黄色斑点,绒毛呈浅灰色,雄蜂腹部绒毛呈黑色。
高加索蜂性情温和,不怕光,产卵力强,可维持大群;采集力强,善于节约饲料。比较耐寒,越冬性能好于意蜂,适合北方饲养。
高加索蜂的缺点是:对外界条件敏感度低,秋季断子时间晚,工蜂活动频繁,容易秋衰。越冬期工蜂常飞离蜂团;定向力弱,易迷巢;盗性强,防卫能力低;极爱采树胶;爱造赘脾,易感染孢子虫病。
4.喀尔巴阡蜂种
喀尔巴阡蜂原产于罗马尼亚和外喀尔巴阡地区,最初是罗马尼亚本地蜂,属卡尼鄂拉蜂品种,是卡蜂的一个品系。1978年引入我国。
喀尔巴阡蜂属黑色蜂种,工蜂体色与卡尼鄂拉蜂相似,蜂王多为褐色。喀尔巴阡蜂对外界敏感,育虫节律起伏明显。分蜂性弱,能维持一定的群势。采集力强,既能利用零星蜜源,也能利用大宗蜜源;耐寒,越冬性能非常好,节约饲料;定向力强,不易迷巢。
喀尔巴阡蜂的缺点是:在蜜源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繁殖缓慢,不耐热,平时温驯,流蜜期比较暴躁。
5.卡尼鄂拉蜂种
卡尼鄂拉蜂原产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南部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工蜂大小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几丁质黑色。腹部第2和第3背板常有棕色斑,绒毛灰色。
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强,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节约饲料。卡蜂对蜜源、气候条件的变化敏感。春季初次采集
花粉就开始育虫。随后发展很快,因而分蜂性也较强。在夏季,只有当粉源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大面积子脾。粉源缺乏时,育虫就受到限制,故秋季群势下降很快。性情温和,不怕光,易于管理。越冬性能强,度夏能力弱;泌浆能力较差,不宜用其生产王浆,抗病能力较强。卡尼鄂拉蜂的缺点是:不能像意蜂那样维持大群;不耐热,不宜长途转地;蜂王丢失率、死亡率和自然交替率都比意蜂高。
6.欧洲黑蜂种
欧洲黑蜂原产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广大地区。个体较大,腹部宽。几丁质呈均一的黑色,有些个体在2~3腹节背板上有棕黄色斑;雄蜂胸部绒毛深棕色,有时黑色。
欧洲黑蜂的产卵力和培育力均不如意蜂。春季群势发展较慢,夏季以后可发展成强群,分蜂性弱,采集力强,能利用零星蜜源,但因其喙较短,对花冠较长的
蜜源植物利用能力差。节省饲料,在蜜源条件不良时很少发生饥饿现象;越冬性好,适合在较寒冷的地方饲养定向力强,不易迷巢,不易作盗。
欧洲黑蜂的缺点是:性情凶暴,畏光,爱螫人,提脾检查时,常在脾上骚动,不便于饲养管理,且易感染幼虫病和易遭蜡螟危害。由于欧洲黑蜂性情凶暴,不适合现代养蜂业的需要,在很多地区已和意蜂、卡蜂或高加索蜂杂交,或是被它们完全取代。
7.意大利蜂种(意蜂)
意大利蜜蜂顾名思义就是原产于意大利的一个名为亚平宁半岛的地方,它的体型比欧洲黑蜂要小点,腹部呈细长状,腹板几丁质颜色为黄色,腹部的第2、3、4腹节背板的前部为黄色环带,环带的宽窄与色泽深浅的变化较大,以两个黄色环带居多。
意蜂性情温驯,产卵力强,育虫积极,分蜂性弱,容易养成大群。蜂王产卵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从早春可延续到深秋。采集力强,善于利用大宗蜜源,不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分泌王浆和泌蜡造脾的能力强。不怕光,提脾检查时安静,便于管理,度夏能力较强。
意蜂的缺点是:在外界缺乏蜜源的条件下,蜂王不能适应环境,继续大量产卵,饲料消耗量大;不耐寒,越冬性能差;盗性较强,定向力较差,易迷巢;易感染幼虫病。国内很多养蜂场养殖的都是意蜂。
中华蜜蜂工蜂腹部颜色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有的较黄,有的偏黑; 吻长平均5mm。
蜂王有两种体色:一种是腹节有明显的褐黄环,整个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种的腹节无明显褐黄环,整个腹部呈黑色。雄蜂一般为黑色。南方
蜂种一般比北方的小,工蜂体长10~13mm,
雄蜂体长约11~13.5mm,蜂王体长13~16mm。(详情见下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