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希普曼等(1967)、日本宫野岩男等(1970)及前苏联的阿尔捷莫夫等(1974)学者先后报道蜂毒具有抗辐射作用。当用X射线或γ射线照射小鼠,并且其剂量不超过1000伦琴时,只要提前按每只小鼠1.1~5.6微克的蜂毒剂量通过皮下或腹腔给药,就可使它的生存率由0增至80%;当小鼠在经受937伦琴的60Co照射前按每千克体重皮下给药2.8或5.6微克,就可使其在60天内的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高10%或18%。1980年,陶毓顺等人按每只小鼠皮下给药30微克,或腹腔给药24微克,24小时后分别进行600伦琴或700伦琴的60Co全身照射,结果显示试验组比对照组存活率提高了20%或60%。同时,试验还表明,蜂毒不仅有上述预防辐射的作用,而且对辐射损伤也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远不及预防效果;其次,在给药途径上以皮下注射为佳。1980年,王天宇等学者采用小鼠骨髓染色体分析法对蜂毒的防辐射作用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同一批试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频率(双着丝粒体+着丝环和染色体畸变细胞)与该动物的存活率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蜂毒在抗辐射损伤方面确有作用。
据分析,蜂毒的抗辐射作用原理可能有以下3点:①起应激原作用,刺激机体产生适应综合病症;②刺激造血功能;③有抗菌作用。
据报道,蜂毒抗辐射作用的组分可能是蜂毒肽和磷脂酶A。1968年,金斯伯格(N.J.Ginsberg)等人用髙纯度蜂毒肽进行抗辖射试验,发现它的生物效应远比全蜂毒为大,由此证明,蜂毒肽是蜂毒中抗辐射的主要有效组分。磷脂酶A的辐射防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具有释放卵磷脂的缘故。蜂毒中的甘氨酰基组织胺也有抗辐射作用,这与它在体内通过水解作用释放组织胺以及它易于螯合铜离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