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四川蜜源分布

中华蜂蜜网 2018年12月21日 10时39分58秒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部,面积5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 08亿。全省年平均气温16 1℃,降水量500-1200mm之间,全年无霜期:盆地280-330天,高原一般不足90天。动植物资源丰富,自古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部,面积5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8亿。全省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500-1200mm之间,全年无霜期:盆地280-330天,高原一般不足90天。动植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四川省每年有100多万群外来蜜蜂在本省进行早春繁殖与采集油菜蜜源。四川的乐山、泸州、宜宾、自贡、内江、遂宁、南充、重庆等地,全年平均温度17.8℃,被称为早春繁殖蜂群的“天然温室”。  一、养蜂资源  (一)蜜粉源植物资源  四川的蜜粉源植物资源丰富,已发现有250多种。可供生产大宗蜂产品的主要蜜粉源植物有:油莱、柑桔、刺槐、白刺花、乌桕、荆条、山杂花、香薷、瑞苓草、桉树、野坝子。每年共产蜜万吨以上,占总产量90%左右。其次是紫云英、苕子、三叶草、荞麦、西瓜等,此外,还有大面积的玉米、水稻、高粱等粉源植物。  1.油菜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有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以甘蓝型为主,占总面积90%左右,全省常年栽培面积80万公顷,占全国1/7左右,名列首位,可容纳240万群蜜蜂采集,特别是川西平原,土壤肥沃,油菜生长好,栽培集中成片。油菜泌蜜稳定,正常年一群产蜜25-35kg,强群可产蜜50kg左右。四川省的油菜因栽培地区纬度、海拔高度不同,花期特别长,开花的时间前后差别很大。整个花期可长达7个月。在四川境内转地放蜂,可以利用3-4个油菜花蜜源。  2.柑桔分布于境内各地,栽培面积现有4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内江、万县、宜宾、南充、达县、绵阳、自贡等市,尤以成都市的金堂县、蒲江县,重庆市的江津县栽培集中成林。开花期4月,泌蜜盛期10天左右。  3.乌桕主要分布在川南、川东地区,面积集中的有的。6万公顷,散生的有1400多万株。开花期5-6月。一群蜂可产蜜20kg左右。  4.瑞苓草属菊科,地方名叫黑桩桩或黑脑壳,多年生章本野生植物,是四川省特有的蜜源,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的草原上,面积300万公顷。蜜呈浅琥珀色,容易结晶成白色固体,味道清香爽口。  5.桉树主要有大叶桉和二叶桉两种,在四川除大山区外各地都有栽培,桉树开花期9-12月,10月是盛花期,每群蜂可产蜜20kg左右。  6.香薷分布于全省各地,以丘陵区和海拔1500m左右的山区较多。开花期一般在9-10月,同一地方的花期20天左右,一群蜂可产蜜10-20kg。  7.野坝子分布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面积约200万公顷,开花期10-11月,每群可产蜜20kg左右。  8.山杂花泛指山区木本、草本各种蜜粉源植物,如漆树等,种类很多,从5-8月相继开花,每群蜂可产蜜10-20kg,还可生产蜂王浆和雄蜂蛹等产品。  9.刺槐各地均有栽培,开花期紧接油菜花后,在4月中下旬,一群蜂可产蜜15kg左右。  10.白刺花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两藏族自治州海拔1500m左右的山区,开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  11.荆条广布于山峪、荒坡、河岸处,在四川的东部和南部生长较多,川北和川东北也有分布,但泌蜜不如东南部稳定,花期6-7月。  (二)蜂种资源  四川蜂种资源丰富,属中国蜂种最多的省份之一。  1.中华蜜蜂  四川的中蜂数量多,有各地不同的生态类型,如大麻蜂、二麻蜂、黄蜂、黑蜂等。从蜂王的体色来分有枣红蜂和黑蜂两种。中蜂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活在树洞、岩穴中,人们收捕到后用树筒、竹篓等饲养,割脾挤蜜。采用活框蜂箱饲养的中蜂,每群蜂年产蜜量20-30kg。多数农家作为家庭副业定地饲养,少数进行短途转地。全省现饲养中蜂36万余群。  四川阿坝中蜂的吻较长,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无论在平原、丘陵、高山、峡谷以至高原雪山气候多变的条件下,都能很好地生存与发展,采集力强,很有饲养价值。  2.西方蜜蜂  四川从30年代引进西方蜜蜂,先后引进的有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美国意大利蜂黄金种等。其中意大利蜂约占80%。少量的卡尼鄂拉蜂和安纳托利亚蜂等,用于组配杂交种,供生产上利用。西方蜜蜂多数在平原和丘陵地区饲养,大部分蜂场进行转地放蜂,少数短途转地或定地饲养。  西方蜜蜂在四川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中蜂和西方蜜蜂外,在西南山区的丛林中,尚蕴藏着野生的小蜜蜂,有待研究利用。  二、蜂业简史  四川养蜂历史源远流长。在2000年前的巴蜀养蜂业已较发达,根据《华阳国志·巴蜀志》记载,当时已将蜂蜜列为18种特产进贡朝廷。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隆昌县志》记载;“养蜂取蜜皆用土法,置二、三月时,蜂蜜上市多。”又据民国时期的《大竹县志》记载:“蜜蜂家畜以桶,其聚散验家盛衰……”。众多人把蜜蜂视为神虫,以蜜蜂的存亡予兆家庭的兴衰,偏重于保护蜂群的生存繁衍,不重视蜂群的产出,养蜂生产处于自生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只有少数交易于市场。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的养蜂热,波及到四川,民国13年(1924年)袁世凯下属一位川籍军官谢德堪,从国外引进意大利蜂和高加索蜂,创办养蜂场,使用继箱饲养。1932年《成都快报》报道:“吾川养蜂事业调查,据统计共有49处蜂场”。至此,四川养蜂业出现一个高潮。在成渝公路沿线发生争购蜂群的情况。一些商人便沿长江而上,从省外乃至国外运来大批西方蜜蜂,蜂种质量差,带病蜂群多,养蜂者不了解西方蜜蜂习性,饲养技术跟不上,不但产蜜量低,而且还要喂糖。同时遇蜂病危害不能防治,短短几年时间,蜂死场垮,不少养蜂者遭到经济损失,一些损失严重者甚至倾家荡产。  此后,保留下来的养蜂场,小心管理蜂群。这时一些无知者诬陷蜜蜂咬伤花朵损坏庄稼,官府强迫征收养蜂捐税,使蜂业更加萧条。1936年,四川养蜂界人士为复兴蜂业向官府抗议,国民政府才取消捐税。当时华南大学在成都市开办的农事班,列入养蜂课,请养蜂家任自立讲课,传授养蜂知识。成都市、祟庆县也办了小规模的养蜂技术学校,培训出一批养蜂人员。1937年以后,四川蜂业开始复兴。据调查,当时荣县养蜂发展到118处,其中6处养意大利蜂,成都彭绍辉蜂场饲养的意大利烽,当年采油菜花蜜获大丰收,每群产蜜70kg。四川还运出蜂蜡7500kg到上海等地销售。但是蜂业并未昌盛起来,市场上蜂蜜常常脱销。据文献报道,在成渝线放蜂的兰介仙蜂场,还从北平(现北京)李林园蜂场购进大批瓶装蜂蜜回川销售。此后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燃四川边境,人心惶惶,蜂业也奄奄一息。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