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29日 09时32分31秒
饲养中蜂多年,过去对中蜂良种的认识非常肤浅,也曾经有过沉痛的教训,甚至失败。有一次,在一偶然的场合,收捕到1群野蜂,蜂王体质健壮,性情温和,产卵造脾能力强,很快
饲养中蜂多年,过去对中蜂良种的认识非常肤浅,也曾经有过沉痛的教训,甚至失败。有一次,在一偶然的场合,收捕到1群野蜂,蜂王体质健壮,性情温和,产卵造脾能力强,很快培养成为1个11框的强群,当年小叶桉花期,取蜜达12.5kg。从此我才认识到,中蜂这个大家庭,竟有如此强大的生产潜力,而且蜂王的优良与否对养蜂成败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后,我对中蜂良种的培育就很重视。多年的养蜂经验形成的以下几点肤清高之认识,公供读者参考。 1. 培育良种需要一个良好的蜜源条件。 养蜂生产与蜜源条件息息相关,培育良种也不例外。中蜂几千年来生活在山区,自生自灭,但其种族自然繁衍的能力很强,在我国南方各省,它是一个优良的当家品种。蜂王的产卵、分蜂一般都在春夏季节,此时,山花烂漫、蜜粉源丰富,是培育良种的黄金时节,尤以4~5月培养蜂王最为理想。因为这时新老交替完毕,外界气候适宜,加上充足的蜜粉源、箱内子脾大、群势强、新蜂多、出勤积极,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培育蜂王比任何季节都理想。我们养蜂人切勿错过此良机。 2. 注意蜂种遗性能的选择。 在中蜂良种培育中,蜂种遗传性极其重要。据我多年观察,中蜂的遗传以分蜂性、产蜜量、抗病能力、恋巢性最为关键,具体表现在是否能成为大群,产蜜量是否高、是否爱逃、是否易产雄蜂卵,这些都是必须考察的内容。有些蜂种,工蜂体形大,腹部黄环明显,有些工蜂体形小,黑色或深灰色(山洞野蜂),前者造脾能力强,新脾面积大,后者造脾能力弱,新脾面积小而畸形,易逃,这些都是关系蜂场成败的大问题(尤其是初建的蜂场)。如果我们对中蜂的遗传性缺乏正确的了解,表面上看蜂场已经建成,实际上是一群"没有战斗能力的散兵游勇"。因此,在建场初期就要注意选种,经过多年观察选育出良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 培育蜂王以天然为主。 当育王条件及育王群确定之后,下一步就开始育王,实践证明,中蜂的天然王台优于人工育王王台,我养蜂多年,也习惯培育天然王台。如果这时外界蜜粉源条件好,而蜂群发展缓慢,还未达到育王群势,逼造王台。在一个育王群中,天然王台的数量不能太多,以选留4~5个位置适宜的为最好,当新王出台前2天,组织无王九进行分蜂,无王群(交尾群)由2个子脾与1个蜜粉脾组成,而且蜂多于脾,或1个子脾加1个蜜脾也可以,这样才有助于新王提早交尾和产卵。工蜂兴奋,出勤积极,很快成为强群。这时,很有可能当第1批新王产卵之后,接着又产生第2次分蜂,直到全场老旧的蜂王全部更换为止,蜂场也就呈现一片兴旺的气象了。 4. 新王交尾需要一个安静的天然环境。 俗话说"高山有好水",中蜂数千年落户山区,已成习惯,采蜜量是可观的,这就表明中蜂新王交尾与山区的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避免新王迷巢与起盗,并且能有效地保存种族间的优势,这与城市养蜂以及人声嘈杂的复杂地带相比无疑是一个优点。中蜂交尾群的放置应以散放为主,我是城市定地放蜂,但在新王交尾季节则选择郊外或森林公园为交尾场地或者把交尾群安放在有特定标志的大树底下,飞行线良好地地方,其成功率都在95%以上,新王产卵力强。新王在交尾初产期,不要开箱检查,以保持其安静。 5. 培育良种应注意的问题。 (1) 中蜂年年换王,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可一概而论,从实践中可以见到,有些中蜂蜂王,其产卵可以持续2年左右,仍不逊色,类似这样的蜂王,一直可以保存利用到它发生自然交替为止。而有些蜂王,其产卵力1年内就很快衰退,或是出现间歇性产卵现象(即产卵力有高低起伏),我们培育良种是择其优而去其劣;同样,中蜂的产蜜量与分蜂性也有强弱之分,我曾经饲养过一个强群,终年保持6~8框左右群势,产蜜量高,可惜第2子代分蜂后,无法保留其优良性状。 (2) 育王场地最忌所大山塘、大水库的地方,并且要求避风向阳,敌害(蜻蜒、燕子、胡蜂之类)较少,以免交尾失王,造成损失。 (3) 培育良种,我认为对新建蜂场的巩固更为重要,因为蜂种往往是各地引进或者收捕而来的,形形色色,很难管理,这样的蜂群如果未经造脾换五,遇很难成为强群,更不能投入生产,蜂群也容易罹病和逃跑。 (4)养中蜂与养外来蜂一样,需要保持强群优势,有人说,中蜂3框群即可采蜜,但3框群与8~9框蜂的产量就相形见拙了,没有什么经济效益。要高产就必须从培育良种着手。可以在蜂场内部筛选出一批良种,优中选优,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中蜂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