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中大家往往为了延长生产季节,提早了蜂群的繁殖期,在蜂群温度的调节上,为了迅速提髙巢温,采取了过分的保温方法,未能注意保温与通风的关系。
蜜蜂属变温动物,11°C是中蜂个体的安全临界温度,14℃是意蜂个体安全的临界温度,低于这个温度,蜜蜂将呈现冻僵状态。而蜜蜂长期处在高于40℃的环境中,也将导致新陈代谢失衡,引起死亡。
冬天,成年蜜蜂要依靠彼此拥挤在一起结成蜂团来御寒,否则就要靠消耗贮蜜来补充因寒冷所消耗的热量。在南方,冬、春繁殖季节夜间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而强壮蜂群的结团内仍保持35℃左右的稳定温度,以保证繁育子代的需要。强群蜜蜂通过群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强的,但群势小的蜂群就得不断消耗蜂蜜和不断相互拥挤摩擦产热来维持蜂团内相对稳定的温度。否则,群内的热量消耗得不到及时补充,不仅大大影响繁殖进度,而且由于蜜蜂过多运动,消耗热量,容易降低其抗病能力。所以,在每年立冬之后,当平均气温降低至14℃时,就应对蜂群进行保温。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平原地带的冬、春寒冷季节,冬种油料绿肥作物种植面积大,给小群蜜蜂加速繁殖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因此,蜂群在此时的保温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根据1974年进行的利用稻草帘进行箱外披罩保温与不进行这种保温的对比,试验结果证明,有保温蜂群比无保温蜂群的巢温提髙2℃〜3℃,若在箱内采用隔板夹群饲养并于隔板外加保温物对提高巢温更为显著。
在生产中大家往往为了延长生产季节,提早了蜂群的繁殖期,在蜂群温度的调节上,为了迅速提髙巢温,采取了过分的保温方法,未能注意保温与通风的关系。常见的错误做法是长期将蜂箱用塑料薄膜裹得密不透风,保温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蜂箱由于通风不畅,湿度极大,甚至积水。这样,导致蜜蜂体质变弱,抗病性严重下降,极易发生细菌性病害和原生动物性病害。正确的做法是气温在5°C以下可将蜂箱用塑料薄膜全部覆盖,晴暖天气白天要掀帘通风,夜晚再覆盖;南方阴雨天气,更需注意保温与通风降湿的调节。在塑料薄膜覆盖期间,注意调节温、湿度,以塑料薄膜内侧不产生水珠为原则,出现水珠应掀帘降湿。随着蜂子增加,气温回暖,外保温物可全部撤除,内保温物随扩大的蜂巢逐步撤除。在蜂群的保温工作中,调节巢门有重要的作用,上午逐渐开大,午后逐渐缩小,调节以工蜂进出不拥挤,也无蜜蜂扇风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