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管理

养蜂场发展旅游业、电商模式网上销售蜂蜜,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生回家创业发展南靖养蜂业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2月17日 09时56分35秒

如图: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生曾荆阳(中)在家乡南靖县养蜂场察看蜂农养蜂情况。如图:养蜂人曾清泉用蜂刷刷走蜂巢(蜂脾)上的

如图: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生曾荆阳(中)在家乡南靖县养蜂场察看蜂农养蜂情况。

如图:养蜂人曾清泉用蜂刷刷走蜂巢(蜂脾)上的蜜蜂,准备摇蜜收货蜂蜜

如图:孩子们穿着小蜜蜂T恤到养蜂场蜜蜂园旅游亲近蜜蜂,查看蜜蜂酿蜜过程。

如图:市民到养蜂场旅游体验养蜂生产蜂蜜过程,看养蜂人养蜂取蜜并纷纷拍照。

如图:养蜂工作人员在检查蜜蜂蜂群,提出蜂脾,蜂箱里很多蜜蜂在酿蜜

核心提示: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养蜂业根基深厚,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迎来黄金时期,蜂蜜出口量占据全省80%以上的份额,正冬蜜一度是南靖县域名片。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轰轰烈烈的伐木潮,带来了养蜂业之殇。曾经的明星产业养蜂业,如今勉强存活。当地第三代养蜂人曾荆阳怀着老一辈养蜂人的共同期许,积极探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蜜蜂养殖,摆脱传统养蜂分散单一经营方式,欲让这个老产业具备硬实力,重振南靖养蜂业往日雄风。

  在南靖优阳蜜坊蜜蜂博物馆内,沉睡着一台老旧的摇蜜机。它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由本土养蜂人曾甲寅手工制作。而今,其木制外壳早已斑驳不堪,但内部结构依旧完整无损,清晰地呈现出半个多世纪前的养蜂工艺。

  收藏它的,是曾甲寅的长孙——第三代养蜂人、“85后”福建省农林大学蜂学学院毕业的曾荆阳。在他看来,这台旧式养蜂器具,见证了南靖养蜂人的旧时荣光。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曾经的明星产业养蜂业,如今偏居一隅,勉强存活。即使是本地年轻人,对南靖县蜜蜂养殖行业也鲜有认知者。“我要重振南靖养蜂业往日雄风。”大学毕业学成归来的曾荆阳满腔热情,道出了与老一辈养蜂人共同的期许。

  盛景不再,蜜源植物大量砍伐,养蜂业遭遇灭顶之灾,留下甜蜜的忧伤

  曾荆阳小时候最爱看的不是动画片,而是一部名为《蜜蜂王国》的科教片。影片拍摄于1972年,片中的外景地便位于当时的南靖县南坑公社养蜂场。彼时,这里已是久负盛名的养蜂基地,曾甲寅是养蜂场的技术骨干。

  “南靖八山一水一分田,蜜粉资源极为丰富。”第二代养蜂人曾清泉说,南靖境内蜜源植物多达200余种,一年中有春夏冬三大流蜜期。知名的正冬蜜更是在明朝时就作为贡品。新中国成立后,南靖养蜂人率先接受西方活框养蜂技术,蜂蜜成为该县大宗出口商品。

  南靖养蜂业真正的黄金时期,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2年,发端于广东省的中蜂囊状幼虫病波及全国,被视为养蜂业灾难。为此,福建农林大学前身——福建农学院的专家来到南坑镇渔滩村,创建了中蜂饲养教学实验基地。病害被攻克后,这个基地得以保留,并成为培育养蜂人才的“黄埔军校”。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只要在此摸爬滚打两三年,定能成为首屈一指的养蜂专家。

  现任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副院长周冰峰,曾在这里工作过两年。他见证了南靖养蜂业当时的繁荣。“科研力量对蜂农辐射非常广泛,上世纪80年代南靖养蜂水平就在现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因此一系列的全国科研会议都曾在此召开。”他说。

  曾清泉对此有更深的体会。1981年,他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王志忠合作成立养蜂协会,指导漳州全市养蜂工作。对于昔日辉煌,他如数家珍:“上世纪80年代南靖冬蜜产量500多吨,全县蜂蜜出口量占全省的80%以上,由于品质高,厦门口岸将其认定为免检产品,全省仅此一家。”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蜜源树的大量减少(伐木潮砍掉了大部分蜜源植物),带来了养蜂业之殇。回忆当时的场景,周冰峰不无痛心。“鹅掌柴树是正冬蜜赖以发展的基础,但当时轰轰烈烈的伐木潮,像剃光头一样把山头都剃光了。”据了解,当时鹅掌柴被砍伐了近一半,仅奎洋乡企业经理部一年收购鹅掌柴的重量就达5万多公斤。

  蜜源树锐减,让当地养蜂业顿失内在动力。2002年,渔滩教学实验基地面临被关停的命运。当时,王志忠年事已高,曾清泉被编入县农业局畜牧兽医站,不再专司蜜蜂养殖。少了两大主心骨的南靖养蜂业,陷入人才断层。黄金时代,就此终结。曾经风头无限,而今默默无闻。“大家知道南靖的香蕉、金线莲、巴戟天、兰花,怎么就不知道南靖蜂蜜?”从小对养蜂耳濡目染的曾荆阳,不甘心一个产业就此没落。

  推广标准化规模化蜜蜂养殖技术,让养蜂业恢复发展,蜂蜜事业甜得有底气

  近年来,走过弯路的南靖县提出生态立县的主张。生态环境的好转,也蜜源植物数量得以恢复,这其中就包括了一度折损近半的鹅掌柴。当地政府将其列为保护植物,禁止砍伐。

  “重振养蜂业,正当其时。”曾荆阳认准了这一利好信号,三年前,他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进修归来,决定着手发展这个老产业。但他很快发现,多年来的沉寂与无序发展,南靖养蜂业已落下了一身的“宿疾”。“当前南靖养蜂业仍是传统分散单一经营方式,养蜂人观念短视,只求产量不求质量,蜂蜜质量参差不齐。”他表示,由于管理粗放,当前走向市场的蜂蜜普遍存在游离重金属超标、含水量过高等问题。

  “许多老蜂农采用的养蜂器具多是彩钢板材质,时间一长就容易生锈,产生大量的游离重金属成分。”曾清泉感慨,南靖养蜂人的好传统正逐渐失传,“蜜蜂采蜜归来后,需要经过至少7天才能天然成熟,但蜂农往往等不了这么长时间就强行割蜜出售,造成含水量超标”。

  “不走老路子,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蜜蜂养殖技术,提高蜂蜜质量,才是南靖养蜂业的出路。”周冰峰给出了对策。为此,曾荆阳带头重启了沉寂多年的南靖养蜂协会,并以此为平台,引导蜂农进行标准化养殖。“我们组织专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养蜂师傅的技术,同时为其提供专业的养蜂箱、养蜂工具、食品级的储蜜桶,引导他们选择抗病性强的蜂苗,以此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曾荆阳说,当前协会已有200多名成员,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与此同时,关停多年的南坑中蜂科研基地也正谋划重启,给予当地技术支持。“我们将组织专家前往调研,为促进南靖养蜂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周冰峰如今是现代农业体系蜂产业技术体系的负责人,他对南靖养蜂人仍有深厚感情。

运用最新科技监测,实时发布养蜂场动态信息给消费者,得到大家信任认可,并开展“蜜蜂认养”让消费者参与蜂场体验养蜂和采蜜过程

  这些还远远不够,当前市场上假蜜盛行,蜂蜜产品销售面临着信任危机。重建消费者的信任,曾荆阳的做法是建立规范的蜜蜂产业园,全程透明化管理。“蜜蜂园的每个蜜源地都装有GPS定位系统,蜜源地的天气状况、蜜源植物情况、蜜蜂生长状况等信息,我们都将实时以图文形式公布在网络平台上。”在曾荆阳的规划里,将引入“中蜂认养”模式,“消费者只要认养了蜜蜂,不仅能够定期获得蜂蜜等产品,还能实时参与蜂场的监督与管理,并可到蜂场体验养蜂、采蜜的过程”。

  注入新元素,加大宣传建立品牌,开展养蜂体验基地发展养蜂业旅游观光,并加入电商平台网络销售蜂蜜等蜂产品,让养蜂事业甜出新滋味

  70岁的陈丰旗是南靖老一辈养蜂人。除了养蜂他还兼职种麻竹、撑渡船。平日,他总会放几瓶蜂蜜在船头,兜售给过往船客。类似的民间销售在南靖并不少见。

  “既无品牌,也没商标,难以在市场上得到长期的认同,更难以打造地域特色产品。”曾清泉认为,品牌塑造不力,是当前南靖养蜂业的一块短板,“这些年也出现过不少加工企业,但最后还是被市场淘汰,如今南靖有影响力的养蜂企业仅有嘉贸园一家”。

  “加大蜂业宣传力度,重视塑造品牌,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院长苏松坤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因此,两年前,曾荆阳着手建立优阳蜜坊蜜蜂博物馆,旨在推广蜜蜂文化。“这里收集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养蜂器具,以及各类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曾荆阳说,博物馆还配套了养蜂体验基地,供游客品尝蜂蜜,体验田园养蜂乐趣,“我们定期在这里举办亲子游、夕阳红等互动活动,以提高公众对蜂蜜产品的认同感”。

  电商销售也让南靖养蜂人尝到了新滋味。上个月,曾荆阳与本土电商平台“闽鲜汇”合作,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出了千余瓶蜂蜜。“以往我们的销售渠道,除了民间销售,就是超市和药房了,但随着假蜜盛行,消费者基本不敢在超市买蜂蜜了,药房的销售将面临政策限制,唯有电商才能拓宽渠道。”曾荆阳表示。

  销售渠道的拓展,让蜂农看到了曙光。“我是今年才真正觉得养蜂有前途,网上销售打通了销路,销量增加了一半以上,以后我们就保证蜜蜂的纯度,网上销售让年轻人去做。”陈丰旗说。

  在曾荆阳看来,养蜂业的新滋味还不止于此。“蜂蜜经过深加工之后增值潜力巨大,可以制作成护发素、润肤膏、唇膏等化妆品,同时在医药领域、工业领域都大有作为。”曾荆阳说,目前当地从事深加工的企业还是空白,资金与技术是主要掣肘。未来,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深加工将成为南靖养蜂业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而这有赖于当地政府的支持。“最近十多年,地方政府对养蜂业的发展鲜有政策支持,整个南靖养蜂业能够维持到今天,依靠的是蜂农的摸爬滚打,如果政府能够在政策、市场信息、技术上给予帮扶,我们的蜂农也少了后顾之忧。”曾清泉说。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