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幼虫病
英文名:American foulbrood(AFB)
分布:世界各地
病原:由具有产孢特性的革兰氏阳性菌 Paenibacillus larvae larvae 引起,病原旧称 Bacillus larvae White。
为害:工蜂、蜂王及雄蜂的幼虫
病征:罹病幼虫身体变软,一周后体色由白色转为棕黄色,二周后转为深棕色,三周后转为棕黑色,逐渐腐败而成胶状并有腥臭味。感病的幼虫通常在封盖以后死亡。房室蜡盖表面凹陷,上有多数小孔并见油光。死亡的幼虫用火柴棒插入可挑出较长的黏丝状物,及蛹期死亡会将舌向上翘起,是为典型病征。蛹期将舌向上翘起的病征,通常不太容易见到。
图 4. 上二图:出现美洲幼虫病的西洋蜂幼虫;下二图,人为感染时,东方蜂也会出现相同的美洲幼虫病征。
发生生态:本病为台湾最严重的蜜蜂病害,染病蜂群若不给予妥适的处理,不但染病蜂群会灭亡,而且会快速蔓延至蜂场中的其他蜂群,造成养蜂场极大的损失。
疾病分布及传染途径
全球的重要养蜂地区几乎皆有 AFB 发病的记录,由于病原孢子具有很高的环境抗逆性,在养蜂技术十分进步的美国,蜂群仍有 1.8%的发生率(Shimanuki etal., 1992),阿根廷于 1989 年首度发生 AFB,由于缺乏适当的防治措施,AFB 迅速蔓延,造成养蜂者几乎血本无归,估计每年约损失 1 仟万美元 (只估算蜂群的死亡与蜂蜜的减产值),损失约占该国蜂蜜年产值的 1/5 (Alippi 1996),AFB 的严重性可见一斑。台湾各地养蜂场中,也有多次大发生的记录,几乎每一养蜂场都有惨痛经验。而发生过病害的蜂群,蜂箱中到处都会有孢子分布,只要环境适当即能再行发病。罹病严重的蜂群中,在巢脾、巢框及蜂箱各处都能采到病原细菌。发生过幼虫病的蜂群中所采出的蜂蜜及花粉都可能带菌,因之许多国家规定蜂产品进口,必须由相关机构开出蜂群无病证明。通常采蜜期第一次采收的蜂蜜,都不用来喂饲蜂群,可能含有病原使病害传播。
AFB 只感染蜜蜂的幼虫,后蜂、雄蜂和工蜂的幼虫皆会感病 (Rinderer andRothenbuhler, 1969),其对蜜蜂幼虫的致病力与龄虫的大小关系密切;对西洋蜂 1日龄幼虫 LD50为 21 个孢子,LD95为 442 个孢子;对 2 日龄幼虫的致病力大为减低,接种 4.5 ×104个孢子只引起 37.2%的死亡率 (陈裕文等,1997),而东方蜂 (A.cerana) 对本病则具有抗性 (Chen et al., 2000)。发病过程为幼虫食入孢子污染的食物,孢子 24 小时内即在中肠萌发增殖,但罹病幼虫通常不会立即死亡,幼虫仍可进入封盖期,通常幼虫于完成排便、吐丝后才发病死亡,此时约是蜜蜂的前蛹期 (prepupal stages),但也有部分于蛹期死亡者;此外,如果感染高剂量孢子会造成约 50%幼虫无法进入封盖期 (陈裕文等,2002)。死亡的虫体呈腐烂状,体色由白色转为黄色,并逐渐加深为棕色,如以小树枝搓揉可拉出长 2.5 cm 的细丝,近闻虫体可察觉一股特殊的鱼臭味,此臭味源自病原产孢时的副产物 (Gochnauerand Shearer, 1981)。罹病的封盖房可能呈现深色凹陷状或出现小洞,罹病的虫体如未被成蜂移除,则约 1 个月后会变成乾瘪鳞片状 ( AFB sc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