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3月26日 13时45分02秒
96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是由宽广的平原、高原、丘陵和山地构成,其地貌复杂,各种地形交错分布,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广阔的国土,从南向北跨越了热带
96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是由宽广的平原、高原、丘陵和山地构成,其地貌复杂,各种地形交错分布,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广阔的国土,从南向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 5个气候带。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漠河等地处寒温带;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属中温带;山东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大部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为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均处亚热带;海南、台湾及广东等省的南部为热带。面积宽广的青藏高原,因地势、地形的影响,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与上述5个温度带存在明显差异。
受季风气候影响和因离海洋远近的差异,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与干旱4类地区在中国并存。东北三省的东部及秦岭、淮河以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属于湿润地区,年降水在800mm以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东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年降水400mm以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大部为半干旱地区,年降水400mm以下;新疆、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为干旱地区,年降水200mm以下。
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茂密的森林。西南则有“北回归带上的明珠”著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东海之滨和南海岛屿,无数热带、亚热带的珍贵植物群落交相辉映。中部的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平原,各种农作物更是绿叶繁花,常年不断,四季飘香,即使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大西北”高原、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类地貌上,也分布着各种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群落。
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中国孕育了丰富的蜂种资源,中国境内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意大利蜂、东北黑蜂和新疆黑蜂。主要的野生蜂种有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和黑小蜜蜂。
㈠ 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cerana Spin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在中国,除最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据杨冠炽等调查,中蜂的分布,北线至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西北至甘肃省武威、青海省乐都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线至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墨脱、摄拉木,南至海南省,东到台湾省。集中分布区则在西南部及长江以南省区,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区数量最多。全国饲养量200多万群,约占全国蜂群总数的1/3左右。
工蜂腹部颜色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有的较黄,有的偏黑; 吻长平均5mm。蜂王有两种体色:一种是腹节有明显的褐黄环,整个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种的腹节无明显褐黄环,整个腹部呈黑色。雄蜂一般为黑色。南方蜂种一般比北方的小,工蜂体长10~13mm,雄蜂体长约11~13.5mm,蜂王体长13~16mm。
中蜂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造脾能力强,喜欢新脾,爱啃旧脾;抗蜂螨和美洲幼虫腐臭病能力强,但容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易受蜡螟危害;喜欢迁飞,在缺蜜或受病敌害威胁时特别容易弃巢迁居;易发生自然分蜂和盗蜂;不采树胶,分泌蜂王浆的能力较差;蜂王日产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势小。
关于中蜂是否存在不同的地理品种(系)和生态类型的问题,按传统观点,即承认东方蜜蜂只分为已定名的日本蜂(A.c.japanica)、印度蜂(A.c.indica)和中华蜜蜂(A.c.cerana)。但中国学者对此提出了几种新的学术观点,现列举如下,供进一步研究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在1981年根据各地中蜂主要经济性状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别,结合当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认为中蜂已经分化为不同的4个地理系,即海南系、湖南系、马尔康甘南系和西藏系。除此之外,还有北京中蜂、云南中蜂和饶河中蜂,有可能形成地理系。
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在1989年,根据东方蜜蜂前翅上a、b及J10、B4四个数量性状组别一致的原则,用Barrtlett的X检验法,将分布于中国50个地区的东方蜜蜂,分为8个类群并定名为8个亚种:1)华夏(A.c.cathayca);2)毕节(A.c.bijieca);3)两湖(A.c.twolareca)54)梵净山(A.c.fantsun mountaina);嵊县(A.c.shenp countica);6)北京(A.c.pekinga);7)贵阳 (A.c.kweiyan);8)陕江 (A.c,shankianga)。
云南农业大学教学和科研人员把云南的东方蜜蜂分为三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c.cerana)、印度亚种(A.c.indica)和西藏亚种(A.c.skoriko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