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蜂蜜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会结晶。 蜂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为温度,湿度的改变而在容器底部或整个容器内形成白色或浅琥珀色半固体,这种现象称为蜂蜜的结晶 影响蜂蜜
纯
蜂蜜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会
结晶。 蜂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为温度,湿度的改变而在容器底部或整个容器内形成白色或浅琥珀色半固体,这种现象称为蜂蜜的结晶.影响蜂蜜结晶的因素有如下几种:(1)气温、湿度:蜂蜜在气温降低,存放温度在1——20摄氏度,湿度改变时最容易结晶;温度高时则不易结晶,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因分子结构稳定,则结晶速度又减慢.(2)蜜种,浓度:蜂蜜因蜜种的不同或采集地区的不同,结晶的快慢,状态(整瓶,半瓶结晶;结晶体细腻或粗糙)也都不同,高浓度蜂蜜含水分少结晶体粘稠质地较硬.(3)容器:当容器内有前次蜂蜜残留时,蜂蜜中的结晶分子易促进结晶;而真空包装的蜂蜜因性状相对稳定不易出现结晶现象. 温度影响溶质的溶解度,对于大多数溶质来说,是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加,少部分如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葡萄糖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不断增加,蜂蜜是葡萄糖的过饱和溶液,所以在较高温度下蜂蜜一般不出现结晶。 用6℃、室温(15℃)、6℃至室温交替三个温度进行试验,隔天观察结晶情况。发现6℃保存椴树蜜,7天全结晶,室温下21天开始缓慢结晶,6℃至室温交替时,13天开始结晶。可以看出,同一蜜样在低温下更容易结晶,在两个温度交替的情况下比室温容易结晶。在不变温处理条件下,温度为12℃时,形成结晶量最大,当温度大于l2℃时,降低温度利于结晶的形成,但当温度小于12℃时,结晶速度明显变慢,而4℃结晶量每l0ml蜂蜜中仅为0.2ml,为室温的28.6%。当温度超过27℃时,晶体难于形成;当温度到达37℃时,不出现结晶;变温处理对结晶的形成最为有利,每10ml蜂蜜中达到1.3ml。蜂蜜结晶的最适宜温度是13~14℃,当温度较低时,虽然葡萄糖的过饱和程度加大,但蜂蜜的黏滞度却大大提高,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从而减低了加大结晶粒所需要的扩散作用,反而延缓结晶。把蜂蜜储存在较低温度(-18℃)以下,能大幅度推迟结晶,但不能完全消除结晶。当蜜温较高时,虽然蜂蜜的黏滞度下降了,但葡萄糖的溶解度却大幅度提高,减小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使结晶变慢。当气温高于27℃时,蜂蜜就不容易结晶,当气温高于40℃时,结晶的蜂蜜又融化成液。 蜂蜜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低于此温度时,虽然葡萄糖的过饱和程度加大,但蜂蜜中果糖、麦芽糖、糊精和胶状体物质等在低温下的粘滞度和
密度都大大提高,从而降低和阻碍了结晶核的运动和扩散作用,结晶反而迟缓;高于此温度时,蜂蜜的粘滞度虽然降低,但
葡萄糖的溶解度却得以提高,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甚至使结晶融化。据报道,有利蜂蜜结晶的温度(蜜温)为5~27℃,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不断地改变温度值,对促进蜂蜜结晶最为有效。 由于起始温度(4~7℃)有利于过饱和液中的葡萄糖析出,增加了葡萄糖晶核的数量,升温后降低了溶液粘度,利于葡萄糖分子的运动,从而有规则地排列形成晶体,再度降温又使晶粒不会因升温而融化,如此反复操作,结晶便很快形成。另有文献报道,低于4.5℃基本上不出现结晶,即使结晶,其速度也会慢到不易察觉的程度。当温度超过27℃时,结晶的蜂蜜开始软化,随着温度的升高,渐而融化。当温度超过40℃时,结晶的蜂蜜又融化成液体状态。全结晶的蜂蜜自然融化后,经过一个炎夏的贮存,当温度重新下降到结晶最适范围时,这种蜂蜜也不会再恢复到全结晶状态 。当温度控制在45℃及其以上是就不会出现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