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病虫害百科

胡蜂

中华蜂蜜网 2016年04月19日 00时41分33秒

胡蜂,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总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危害蜜蜂的主要是胡蜂属的种类。

胡蜂

标签:  病敌害

      胡蜂,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总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危害蜜蜂的主要是胡蜂属的种类。 
目录
  • • 1.分布
  • • 2.危害
  • • 3.形态特征
  • • 4.生物学特点
  • • 5.防除方法

1.分布

 

      胡蜂是蜜蜂的主要敌害之一,世界性分布。我国南部及东南亚一带种类较多,危害也较重。据记载,我国胡蜂属有14个种和19个变种。捕食蜜蜂的胡蜂常见的有: 
      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墨胸胡蜂(Vespa nigrithorax Buysson)、基胡蜂(Vespa basalis Smith)、黑尾胡蜂(Vespa ducalis Smith)、黄腰胡蜂(Vespa affinisL.)、黑盾胡蜂(Vespa bicolor Fabricius)。此外还有黄边胡蜂(Vespa crabro)、凹纹胡蜂(Vespa auraria Smith)、大金箍胡蜂、小金箍胡蜂(Vespa tropisca baematodes)等种类。 

2.危害

 

      在我国南方,自四五月份起,胡蜂就陆续开始捕食蜜蜂,到气候炎热的8—10月,胡蜂危害最为猖獗,常常造成蜜蜂越夏困难。在山区,胡蜂种类和数量较多,蜜蜂受害也较严重。像墨胸胡蜂体形大小的中小型胡蜂一般不敢在巢门板上攻击蜜蜂,而是常在蜂箱前l~2m处飞行,寻找捕捉机会,抓捕进出飞行的蜜蜂;而像金环胡蜂和黑尾胡蜂一类体大的胡蜂,除了在箱前飞行捕捉外,还能伺机上巢门口处直接咬杀蜜蜂,若有多只胡蜂,还可攻进蜂群中捕食,造成全群飞逃,中蜂受到攻击后尤其容易发生飞逃。全场蜂群均可受害,外勤蜂损失可达20%~30%。 

3.形态特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种类成虫的形态特征。 
      (1)金环胡蜂:体大型,雌蜂体长30 -40mm。头宽大于复眼宽,头部橘黄色至褐色,中胸背板黑褐色,腹部背、腹板呈褐黄与褐色相间。上颚近三角形,橘黄色,端部呈黑色。雄蜂体长约34mm。体呈褐色,常有褐色斑。可根据头部大小和腹部背板颜色特征作简易识别(图7-2)。 
蜜蜂 养殖蜜蜂 蜜蜂病害 蜜蜂敌害 蜜蜂敌害防治 胡蜂

      (2)墨胸胡蜂:体中小型,雌蜂体长约20mm。头宽等于复眼宽。头部呈棕色,胸部均呈黑色。腹部第一至第三节背板为黑色,第五、第六节背板呈暗棕色,上颚红棕色、端部齿呈黑色。雄蜂较小。可根据头部大小和胸部颜色特征作简易识别。 
      (3)黑盾胡蜂:体中小型,雌蜂体长约21ram。头宽等于复眼宽,头部呈鲜黄色,中胸背板呈黑色,其余呈黄色,翅为褐色,腹部背、腹板呈黄色,其两侧各有1个褐色小斑。上颚鲜黄色,端部齿黑色。雄蜂体长24ram,唇基部有不明显突起的2个齿。可根据蜂体除中胸背板外通身鲜黄的特点来简易识别。 
      (4)基胡蜂:体中型,雌蜂体长19 - 27mm。头部浅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小盾片褐色。腹部除第二节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上颚黑褐色,端部4个齿。可根据腹部颜色来简易识别。 
      (5)黑尾胡蜂:体中到大型,雌蜂体长24 - 36ram。头宽略大于复眼宽,头部橘黄色。前胸与中胸背板均呈黑色,小盾片浅褐色。腹部第一、第二节背板褐黄色,第三至第六节背、腹板呈黑色。上颚褐色、粗壮近三角形,端部齿黑色。可根据头部大小和腹部颜色来简易识别。 
      (6)黄腰胡蜂:雌蜂体长20 - 25 mm。头部深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小盾片深褐色。腹部除第一、第二节背板黄色外,第三至第六节背、腹板均为黑色。上颚黑褐色。雄蜂体长25 mm,头胸黑褐色。可根据腹部颜色特征来简易识别。 

4.生物学特点

 

      由于胡蜂均为野生,观察和研究有一定难度,因此,到目前为止,胡蜂的许多生物学资料还不够细致完整。仅就一些已知的特性作如下介绍。 
      (1)生活史:据观察,福建南部山区黑盾胡蜂1年可发生5-6代,东部地区的墨胸胡蜂1年4-5代。由于种类及气候的差异,各地的胡蜂世代数可能会有所不同。 
      (2)习性:每个胡蜂群至少有蜂王和工蜂二型蜂,雄蜂只在交配季节出现,这与蜜蜂相似。每一只越冬后的蜂王都独自营巢,承担巢内外的一切工作,包括筑巢、产卵、捕食、哺育等。新工蜂出房后,开始承担除产卵以外的工作,一些卵巢发育的雌性蜂交配后可发育成新的产卵王,与老王一起产卵。雄蜂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在交尾季节,一个蜂群中可能出现上百只雄蜂,可能与雌蜂数量不相上下。据报道,墨胸胡蜂的雄蜂可与同巢或异巢的少数雌蜂交尾,亦可与同代或母一代雌蜂交尾,交尾后不久死亡。最后一代的雌蜂交尾后,寻找暖和、气温较稳定且干燥避风的屋檐下、墙洞裂缝、树洞孔隙等处越冬。黑盾胡蜂、墨胸胡蜂和基胡蜂通常弃巢集结越冬。 
      胡蜂一般在冬暖夏凉、温湿度适宜而又较隐蔽的场所营巢。营巢地点有的在大树洞内或在屋檐下、小灌木上、高大的树干、电线杆上营巢,如墨胸胡蜂、黑盾胡蜂、黑尾胡蜂;有的在土洞中筑巢,如金环胡蜂。蜂巢圆球形或长圆球形,大小似水桶。蜂巢外都有一虎斑纹的外壳包裹,巢内巢脾单面,巢口向下,可有数层巢脾,脾数依蜂群大小而异。巢房六角形,房底较平。 
      胡蜂是杂食性昆虫,但山区的蜜蜂是其主要的捕食对象,特别在食物短缺季节,更是如此。据观察,在有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蜂场里,胡蜂更偏向进攻西方蜜蜂。若有两种胡蜂存在,个体较大的胡蜂进攻西方蜜蜂,个体小的胡蜂则捕食东方蜜蜂。 

5.防除方法

 

      (1)“毁巢灵”防除法:将约19的“毁巢灵”药粉装入带盖的广口瓶内,在蜂场用捕虫网网住胡蜂后,把胡蜂扣进瓶中,立即盖上盖,因其振翅而使药粉自动敷在身上,稍停几秒钟后迅速打开盖子,放其飞走。敷药处理的胡蜂归巢后,自然将药带入巢内,起到毒杀其他个体的作用。此法称为“自动敷药法”,简单快速,但药量不定。亦可用人工敷药器,给捕捉到的胡蜂胸背板手工敷药,此法用药位置和药量均较准确,但操作时间较长。 
      胡蜂巢距离蜂场越近,敷药蜂回巢的比例就越大,反之越少。处理后归巢的胡蜂越多,全巢胡蜂死亡就越快。采用自动敷药法,一般在敷药处理后l~3h后,胡蜂出勤锐减,大多数经l~2d,最长8d全巢胡蜂中毒死亡,遗留下的子脾也中毒或饥饿而死。由于胡蜂巢的远近不明,最好能多处理一些胡蜂或两种方法兼用,以保证有一定数量的敷药蜂回巢,确保达到毁除全巢的效果。 
      (2)人工扑打法:当蜂场上发现有胡蜂危害时,可用薄板条进行人工扑打。 
      (3)诱引捕杀法:用少量敌敌畏拌人少量咸鱼碎肉里,盛于盘内,放在蜂场附近诱杀。日本学者Okada (1980)曾使用杀蟑螂的粘虫纸放在蜂场,先在纸上粘上一只已死的胡蜂,可诱引其他胡蜂,被粘上的胡蜂还有互相咬食的现象。 
      (4)巢穴毒杀法:已知胡蜂巢穴时,可在夜间用吸饱农药的布条或棉花塞入巢穴,可以毁掉整群胡蜂。 
      (5)防护法:胡蜂危害时节,在蜜蜂巢口安上金属隔王板或毛竹片,可防胡蜂侵入。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