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迁西县大山深处的渔户寨乡白枣峪村时,已近中午,车在山脚下的一座古老的房屋前停下,还没开车门,记者就听到了“嗡嗡”的声音,下车走近一看,数千只小蜜蜂在蜂箱前飞舞着,齐刷刷的嗡嗡声好像许多小小的发动机。四周一望,山坡上密密麻麻堆满了100多个蜂箱,看得出来,这是个不小的养蜂场。蜂箱旁,一位头发花白、皮肤黝黑、年过花甲的老人和一个年轻人,正在俯身忙碌着。经询问,忙碌的老人就是我们要找的养蜂老人张顺元,那个年轻人是他的儿子张晓华。
张顺元今年已经71岁了,看上去身板儿还很健硕。听说记者专程来采访,老张非常高兴,如同遇到久别的亲人,热情地请记者喝自家用井水泡的
蜂蜜水。
交谈中,我们得知老人养蜂已快30个年头了。回忆起最初的那段养蜂经历,老人家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迁西从春到秋花开不断,尤其是荆条花漫山遍野,我就想,我们迁西人不也可以养蜂吗?于是在1988年,从大山背面的村庄沿着山路用扁担挑了几箱蜜蜂,开始了养蜂生涯。
老人说,他对蜜蜂是情有独钟的。蜜蜂虽小,但它是勤劳的代言人,它的生命非常短暂,只有3个月左右,可它一生都不休息,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人类酿造了甘甜可口、营养丰富、可医治病痛的蜂蜜。从十几个蜂箱发展到几十箱,再到上百箱,漫长的历程里,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拌蜜、提取蜂王浆、收集花粉,这些工作要忙上一整天。
由于受季节限制,现在秋天提取蜂王浆的工作不能每天都进行,他们今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具体工序看似简单:清洁蜂箱进出口、安置收集花粉的托盘、安放脱粉器。
在老张的指导下,记者亲眼目睹了这项看似有点“危险”的工作。老张说:“蜜蜂娇贵,得用心掇弄,每天他要分查箱、采蜜、卖蜜、峰房消毒……整天不得清闲。这小蜜蜂更勤快,每天
工蜂早早地就出去采蜜,忙了一天后就开始酿蜜。盛花期的时候,每三天一箱蜜蜂能产5公斤蜂蜜,蜂农一般将蜂王产的卵移到浆条里,72小时后,一只蜂箱就能取100克蜂王浆。”正是因为老人家对养蜂事业的执着追求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老人现在的收益已经很可观了。
看到张顺元养蜂发家致富后,一些乡亲们也想学养蜂,老张有求必应。因为养蜂都是在山里,在手机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他就买了手机,以方便大家问询养蜂事宜。很快,迁西县有十几家开始从事养蜂。
张顺元的儿子张晓华以前开过矿,后来觉得父亲年龄大了,生意也不错,所以决定和父亲一起奋斗,把养蜂的技术传承下来。为了形成规模,降低养殖成本,张晓华还发起成立了丰顺养蜂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物资供应,使每户社员年收入增加1万多元。目前,合作社养殖规模达到了800多箱。
为了给客户提供纯天然的、合格的、放心的产品,张晓华还专门为合作社配备了测量蜂蜜度数的波比机和摇蜜机。采访中,正好赶上“景忠山国药”唐山公司的员工们来这里收取蜂蜜。问及为什么对张晓华家的蜂蜜情有独钟,“景忠山国药”唐山公司供应部的吕经理告诉记者:张家父子人很好,讲诚信,产品质量有保障。我们已经建立了长达6年的合作关系了,以后还会长期合作下去。
不光是社员们对这对父子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乡里面的领导也对他们父子俩的印象不错。渔户寨乡农办主任王振介绍:这父子俩技术好,做事认真,带动了全乡的GDP,也为迁西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张顺元老人还和我们说了他的小愿望:现在自己正在编写一本关于养蜂技术的书,将来书写好了,要给需要的人去讲课,免费的,要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离开了老张的养蜂场,一路上记者又遇到好多
养蜂人,他们每个人的面孔同样被晒得黝黑,他们带着自己的蜜蜂和帐篷,在艰辛而充实的谋生路上辗转奔波,快乐地酿造着自己的甜蜜事业。王振说,迁西森林覆盖广,林木多,为发展养蜂提供了广阔空间,这项甜蜜事业前途不可限量,将来可能成为农业的又一主导产业。
引自——唐山劳动日报